什么可以代表北京城?
身在帝都
当我向人介绍北京的时候 总是绕不开一个问题 什么最能代表 拥有800多年建都史的北京城? 是故宫? 是颐和园? 还是天坛?
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 在建筑学家眼中 最能代表北京城的建筑物 不是那些耀眼的皇家建筑 而是隐藏在胡同市井中 至今仍充满烟火气的 北京四合院 (鼓楼下的四合院, 摄影师@蒋晨明) ▼
这种看似平凡的建筑 几乎贯穿北京城的历史 融入北京城的血脉 甚至北京城本身 就是无数四合院的超级组合
01 起源
大约6000-7000年前 大大小小的氏族部落 散布于中华大地 他们摆脱穴居、巢居的生活 开始建造 房屋
最迟至距今约3000年的 西周 时期 古人已将多个房屋围合在一起 形成以庭院为中心的 合院式建筑 (陕西岐山县凤雏村西周宫室复原,为典型的合院式建筑,也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合院式建筑实例,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合院式建筑外观封闭 内部营造出宁静、安全的生活环境 且房屋组合灵活 可以营建出丰富的居住空间
之后 合院式建筑 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越来越多 从汉代画像砖 (汉代画像砖中的合院,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到唐代敦煌壁画 (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下图的敦煌壁画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 ▼
再到宋代绘画 ( 合院作为庭院的一种,在下图上可以看出合院式格局,观点出自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 ) ▼
元明清时期 合院式建筑已经遍布大江南北 从东三省的东北大院 到江浙的“四水归堂” 从徽州的“马头墙式” 到云南的“一颗印” 越向南,院落越窄小
正所谓“无庭院不成居” 合院式建筑 在中华大地的沃土上 扎根延续了数千年
北京四合院
正是其中一支 (庭院空间地域分布示意 , 制 图@张靖&陈思琦/星球研究所) ▼
而让北京四合院脱颖而出 的机会 出现于
元明
两代
作为大一统王朝 元明两代定都北京 数以万计的各地富豪、朝廷大员 皆在北京大修宅院 更有十万工匠、百万民夫 来营建皇帝居住的宫城 四合院则成为 上至皇帝下到平民的理想选择 (元明二代北京发展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我们先 从 平民 说起
02
民宅
三座房屋围合的民宅 称为
三合院
四座房屋围合 则称为
四合院
围合出一个庭院 则称为
一进
围合出两个庭院 则称为
两进
以此类推 (三合院、四合院、两进四合院和三进四合院示意, 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以
三进四合院
为例 大门通常设置于院落一角 (大门示意, 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门
是一座四合院的脸面 是主人身份的象征 主人往往根据自身的财力和喜好 着重营建 以求匹配自身的社会地位 古代 男女婚嫁讲 求“门当户对” 也正是这种体现 (大门结构,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大门右边有一个非常小的空间 是用于值班、宿卫的
门房
左边的一排房屋 因背对街巷而称为
倒座房
是整个四合院中形制较低的房屋 往往作为客房或由佣人居住 (倒座房及门房示意,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进入大门 便是
第一进院
用于 接待来客 (第一进院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再向里走 便需要经过
二门
这里是内外有别的分界线 一般男性客人到此止步 而内宅的女眷也遵循礼教不再外出 所谓
“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二门位置,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有的二门两侧
各有一根悬空的短柱 柱子下端雕刻成莲花花苞形状 这种二门又称
垂花门
(垂花门结构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二门内侧会摆放屏风等遮挡物 客人到来的时候 视线被挡在二门之外 保护主人的隐私
穿过二门 整个四合院的核心 就会 出现在眼前 即
第二进院
(第二进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第二进院由
正房
、
厢房
等构成 正房两边的小屋 为
耳房
东西相对的房屋 即 东 西厢房
厢房多为家中晚辈的居所 耳房格局很小 多用于储藏室、书房等辅助用房 (正房、耳房、厢房位置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正房 是一座院落中等级最高的建筑 前后往往四排柱子 并设置外廊 空间宽敞、光线明亮 一般由 长辈居住 体现明确的等级、辈分 (正房结构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正房与厢房之间 还会设置廊道 方便 雨雪时行走 (廊道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中间的庭院 一般摆放石桌石凳、养鱼种树 作为全家人的嬉戏之所 民间有云 “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 其乐融融,自成天地 这便是对四合院内院最好的写照 (四合院内院,摄影师@蒋晨明) ▼
院落到这里还没有结束 经过耳房旁边的一个狭小通道 正房后面还“藏”着一进院落 即
第三进院
(第三进院示意,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院中的房屋 被称为
后罩房
其私密性最强 往往用作厨房、仓库 或由家中的女眷居住 (后罩房示意, 制图 @张靖/星球研究所) ▼
至此 一个标准的
三进四合院
就此展现在眼前 内外有别、上下有序 廊檐下岁月静好 窗扇间人世安宁 (三进四合院剖透视,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03
府邸
与平头百姓的民宅相比 富户们的院落 增加到了 四进或五进 权贵或是富甲一方的商人
更是拥有 七进或九进的四合院 这样的大四合院 习惯上被称作
“大宅门”
(五进四合院,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明清官僚 例如于谦、杨继盛、祖大寿、洪承畴 和珅、纪晓岚、张之洞、李鸿章 兆惠、桂公、荣禄······ 都曾拥有类似的四合院 (李莲英故居,摄影师@张自荣) ▼
而 皇室王族 则会夸张地拥有十三进院
真可谓“庭院深深深几许”
此外 他们还将四合院平行排列 扩展为
多跨四合院
向西称为“西跨院” 向东称为“东跨院” (东、西跨院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横跨后的四合院 再配合园林建造 可以创造出无与伦比的建筑组合 南锣鼓巷的
文煜宅第
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下图为 清代光绪年间大学士文煜的宅第当中的可园,可园为其宅第中的一部分,原绘者为马炳坚,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更具代表性的是 三跨十三进院的
恭王府
占地6.2万㎡ 横跨南北两个街区 (恭王府平面布局,制图@张靖&李张子薇/星球研究所) ▼
屋内 雕梁画栋 (恭王府 锡晋斋,俗称楠木殿,恭王府原来是和珅的府邸,和珅治罪里有一条就是这个房子用了金丝楠木, 摄影师@刘剑伟) ▼
院中 胜似江南 (恭王府 湖心亭,图片 源自@VCG) ▼
此外还有 涛贝勒府、永璂贝勒府、顺承郡王府 端郡王府、 孚郡王府、循郡王府 宁郡王府、克勤郡王府、 肃亲王府 淳亲王府、庄亲王府、仪亲王府 礼亲王府、庆亲王府、郑亲王府 定亲王府等等 大型四合院王府遍布北京城 (北京现存王府地图, 制图@陈思琦&张靖/星球研究所) ▼
当然 最顶级的四合院属于 皇帝的居所
紫禁城
紫禁城可以看做一个
超级多跨四合院
灰墙灰瓦升级为 朱漆琉璃顶 大门、二门升级为 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等 (航拍故宫, 大清门已拆除,图片源自@VCG,标注@张靖/星球研究所) ▼
其中
午门
从一个门洞
升级为三个庞然巨门 外加两个隐藏的掖门 中间是皇帝的御道 西侧门走宗室王公 东侧门走文武官员 秩序井然 (雪中的午门,摄影师@宋达) ▼
穿过午门、太和门等 重重门禁 是3万㎡的超大中心“庭院”
太和殿广场
(太和殿广场,图片源自@VCG) ▼
广场正对的便是“正房”
太和殿
一座十一开间金顶红墙的宫殿
坐落在三层汉白玉须弥座的台阶之上 (故宫三大殿,从左至右依次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图片源自@VCG) ▼
穿过三大殿之后的乾清门 才进入
内廷
内廷中 又包含着众多大大小小的四合院 包括 乾清宫、养心殿、 毓庆宫 长春宫、 咸福宫 、 永寿宫 储秀宫、 太极殿、翊坤宫 钟粹宫、 景阳宫、承乾宫 永和宫、 景仁宫、延禧宫 等等
整个紫禁城 就是这些大小四合院的组合 皇帝、妃嫔、奴仆
无数生生死死、悲欢离合 都在这一个又一个院落中上演 (故宫卫星图, 图片源自@Esri) ▼
04
北京城
平民、富室、权贵、皇帝 芸芸众生的四合院 组成了中华帝国的都城
北京城
根据《乾隆京城全图》 清代乾隆时期的北京城 共有大小四合院26000多所 棋盘式布局的街道 将这些四合院划分成不同的区块
最小的道路单元 沿用元大都时期的称谓
胡同
(北京四合院与胡同,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胡同名称各异 基本可以反映居住人群的特征 以平民为主的胡同 取名 牛蹄子胡同、鸡爪胡同 母猪胡同、屎壳郎胡同、嘎嘎胡同 烧饼胡同、张秃子胡同 等等
以富户为主的胡同取名
养廉胡同、松鹤胡同 库司胡同、永昌胡同 寿逾百胡同、百花深处胡同 等等
以官员为主的胡同取名 把台大人胡同、参政胡同 济州卫胡同、无量大人胡同 石大人胡同、三宝老监胡同 等等 (白塔寺周围的胡同,摄影师@纪一凡) ▼
胡同之上 则用街坊划分 更高一层的片区
德胜门大街、鼓楼大街、安定门大街 东直门大街、朝阳门大街、东长安街 西长安街、阜成门大街、西直门大街 等九条主要的大街 将各个片区连接在一起 (街坊示意,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街坊之上 内城又按
八旗
划分居住区 正黄旗、镶黄旗、正白旗、镶白旗 正红旗、镶红旗、正蓝旗、镶蓝旗 “分列八旗,拱卫皇居” 外城则是汉人的居处 “三教九流,五行八作” (八旗分布, 制图@张靖/星球研究所) ▼
至此 一个以紫禁城为核心 等级森严、布局有序的
北京城
终于诞生 一个由模块化四合院组成的 简单而伟大的古都 (1966年9月21日北京卫星图, 图片源自美国国家档案局, 标注 @ 张靖/星球研究所) ▼
05
滚滚红尘
责任编辑:xiaoy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