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供给侧改革发展为需求侧改革,2021年政策如何破题

2020-12-14 15:31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3390

最近,政治局会议引起了热议。显然,这次会议是为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基调,因此格外引人关注。党的五中全会虽然明确了明年和今后发展的大政方针,但政治局会议文件中仍有几点新表述,值得高度重视。

image.png

自2015年底启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去杠杆、去库存、降产能、降成本、补短板成为改革的具体目标,取得了明显成效。与此同时,制度供给改革也在不断推进。但是,今年以来,核心CPI持续回落,PPI继续为负,反映出我国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仍存在差距。两边都需要调整。过去注重供给侧改革,现在也要改革需求侧。

“需求”一词频频出现在政治局会议的文件中,如“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同时注重需求侧改革”、“形成需求拉动型供给和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层次动态平衡”。这是否与今年国内经济增长三驾马车消费增速低于预期有关?

在今年的三驾马车中,出口远超预期。中国的出口约占世界出口的16%。这是历史上罕见的高比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达到这一水平。然而,国内消费却在逐年下降,今年更是雪上加霜。虽然这与疫情有关,但仍显薄弱。相反,豪车、奢侈品和豪宅的销量大幅增长。据测算,今年国内奢侈品消费占全球奢侈品消费的比重将达到40%以上,反映出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事实上,与许多主要经济体一样,内部流通的难度大于外部流通的难度。

因此,扩大内需不仅要靠增加居民收入,更要靠缩小收入差距。就像两颗豌豆一样,“供给创造需求”这句话非常有趣。这与最高人民法院的表达法则完全相同。我记得马克思和凯恩斯都批评过赛义法。马克思提出剩余价值理论,认为一定存在供求缺口,资本家不断扩大再生产,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凯恩斯认为,需求小于供给的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

事实上,马克思、凯恩斯所说的资本过度扩张导致的产能过剩问题,过去和现在在中国都存在。毕竟,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除了供给侧改革,还应改革需求侧。比如在缩小收入差距方面,要进行税制改革、社会保障改革,加大转移支付和第三次分配(富人捐赠)力度。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会议提出的“需求拉动供给,供给创造更高层次的需求动态平衡”。

会上提出的“加强反垄断,防止资本无序扩张,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在社会上引发热议,因为针对性似乎很强。关于反垄断没有太多评论,因为在社会上没有争议。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其实就是要加强对资本投资的控制。

近年来,互联网巨头的市值已成为国内上市公司中市值最大的,用户数量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在数字时代,信息资源的垄断程度不亚于原油等大宗商品的垄断。如果一些垄断企业凭借其垄断的资源优势,在各个行业进行投资,获取超额利润,不仅会破坏市场规则,还会引发失业率上升等诸多社会问题。

大约三年前,我对网络购物模式提出了质疑:它能扩大或刺激消费吗?这种模式的社会成本是多少?"谁来承担呢?三年后,我国消费增长率的下降幅度大于GDP增长率,这说明网络购物模式并没有促进消费,而是起到了分割蛋糕的作用。超市、百货商店和专卖店的部分流动已从线下转移到互联网,"在线就业"的劳动力增量低于"离线失业"。同时,网上购物导致包装物品的数量大幅增加,造成环境污染,其成本由社区承担,而非企业承担(见网上购物可促进消费增长-如何看待其利弊)。

近年来,网上购物在零售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高,互联网零售企业的工资水平和股本回报率也远远超过离线零售行业,从而进一步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因此,为了防止资本的无序扩张,一方面必须通过垄断和滥用信息资源来限制少数在股份制经济下的企业获取其他企业的利润。另一方面,有必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来限制资本扩张,从"无序"到"秩序"。例如,在保护和隔离用户信息方面,必须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互联网企业的经营范围,并建立行业准入规则。

从总供给等于总需求、收入(供给)=消费(需求)+储蓄(需求)的角度来看,中国居民储蓄比例过大,约为西方国家的两倍,基本保持在40%以上。此外,在储蓄结构上,少数人的储蓄过大,例如国内家庭银行存款余额达90万亿元,其中10%的储户占10%,但没有确切的数据。

显然,要增加消费,只需改善收入结构(供给侧改革),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使需求侧的中低收入群体能够消费,敢于消费;同时,在需求方面,必须降低居民储蓄率(如鼓励富人从事社会慈善事业、增加资本利得税、限制资本过度扩张等)。

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制现代化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决定"于2019年10月底经中共中央四届四中全会批准,建议"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和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和调整机制,加强税收调整,完善直接税制,逐步提高比例。完善有关制度和政策,合理调整城乡、地区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分配关系。"要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的作用,发展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

因此,明年的政策重点应该是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特别是在发展慈善事业和其他社会公益事业方面。从长远来看,要鼓励私人资本流向科技领域,即可以创造经济增长的领域,参与制作大蛋糕的活动,而不是分割蛋糕。一般来说,富人要么花更多的钱,要么捐更多的钱,而不是从事"削减韭菜"的资本运营。

由于今年基数低,明年GDP增长必然会大幅增长,目前的共识预测为9%。即使如此,2020年至2021年的平均增长率仅为5.5%,经济增长仍处于一个水平。为此,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建议,"继续做好"六稳定"工作,落实"六保证"任务,"科学、准确地实施宏观政策,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范围内"。

然而,明年的政策刺激力度应该低于今年。在早期阶段,货币政策已明显恢复正常。在财政政策方面,会议没有提到"反周期调控"。据估计,特别国债将不会再次发行。地方政府特别债券的规模是否也会与今年相比有所缩减?另一方面,总体预算赤字率很可能会从今年的3.6%降至3%左右。

有少数人认为,房地产政策将会松动,这显然是没有根据的,因为放松房地产刺激经济显然属于解渴自负盈亏的毒药,但对于许多地方政府来说,土地融资的缺乏将面临更严重的困境,因此如何缓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压力,显然需要中央政府的帮助,否则明年的信贷风险压力将大幅度增加。

因此,这次会议对风险有了一个新的表述:我们要做好各种库存风险的化解,防范增量风险。传统的风险人们知道,增量风险意味着什么?这是一些领导人指出的"大到不能倒"的风险吗?包括大型国有"刚性企业"在内的大型、不能倒闭的企业,从股票市场的角度来看,市值低于净资产的国有企业数量正在上升,其违约风险在未来可能会增加,还包括高杠杆新兴产业的创新型企业,这些企业由于监管滞后而容易爆发风险。因此,明年可能会出现信贷紧缩的压力。

如果今年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年底,那么明年将是"十四五"计划的开始。我们将"以卓越的成就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并确保不会爆发股票风险和增量风险。货币政策比财政政策受制于预算约束更为灵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明年的货币政策在恢复正常后不应收紧,尤其是在通胀压力不大、加息空间不大的情况下。

明年,在具体政策落地时,要以"形成新的发展模式"的大周期、双周期为主线,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以"需求方改革"为线索,继续推进"促进传统消费、培育新消费、发展服务消费"的"大消费",由于基本原因,再加上加大促进消费力度,预计明年消费增长将达到10年新高。

二是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加大对新的基础设施和高科技领域的投入,"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在党中央五中全会上明确表示: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实力,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与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间科学和技术、深海等。它还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设备、新能源车辆、绿色环境保护、航空航天、海洋设备等九个战略性新兴产业。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关村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