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研究"入手,培养敢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2020-08-12 09:50   来源: 互联网    阅读次数:163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研究生教育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工作,推动研究生教育适应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坚持"四个坚持",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深入推进学科专业调整,提高导师队伍水平,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研究生教育学科将如何调整? 如何完善研究生培养体系,加快培养国家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如何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如何提高导师队伍水平? 今天,本报聚焦新时期研究生教育改革,全面分析和展现研究生教育调整优化的方略和图景


从"研究"入手,培养敢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任宇,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在广西柳州融水镇苗梅双龙沟社区教女孩折纸。廖自元/光照拍摄。


对话嘉宾:清华大学副校长兼教务长杨斌


王俊正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执行副院长


郭焦华东方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院副研究员


光明日报"记者:邓惠周


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指出,要把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优化学科和专业布局,注重分类培养,开放合作,培养具有研究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从"研究"出发,如何培养愿意学习、可以学习的研究生?研究生教育在"入学"选择、过程培训、课程设计、"出口"控制等方面需要做哪些改变?我们邀请三位嘉宾就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交流。


从"研究"入手,培养敢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沈阳农业大学蔬菜专业研究生检查温室西瓜生长。新华社记者杨青/照片


研究"不仅是研究上的突破,也是掌握方面的突破。


教育周刊":以研究作为衡量研究生素质的基本指标,对研究生的素质和能力有什么新的要求?对于不同班级、不同类型、不同学科的研究生,"研究"的成绩如何?


杨斌:研究生教育突出"研究"这个词,就像本科教育中突出的"本"这个词一样,充满了思想上的、启发性的最后接触。"研究"这个词应该被全面、准确地理解,一旦陷入一个狭隘的误解,它可能与研究生教育会议的精神背道而驰。


  "研",是钻研探究,精通突破。站在本科基础上的研究生教育,审辩式、建构性、创新型的学习特征更为显著。学术型研究生钻研探究,创造某个学科前沿的新知,让人类"知"的半径扩增;专业型研究生精通突破,目标是成为某一实践领域的专精人才,让人类"行"的效益提升。以学术和专业这两个维度,还可以组合出更有针对性、更细致的研究生人才培养类型。这是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经过近40年的探索而明晰坚定了的一条分类培养的道路,是一条对研究生教育强国目标的实现极其重要的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教育界以及全社会认清并落实"分类培养",能够极大地解放研究生教育的生产力。突出"研",绝不是说所有研究生都要做学术研究或者理论研究,不是说发表论文、著作才是成果,不是说进入学术机构或者教研单位才是值得提倡的就业。衡量研究生的培养成效,设立能力和素质提升指标体系,一定要分类而行,才更科学准确,才能更有效地指导实践。



王君正: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是,本科是"学矿",知道什么是我的,硕士是"采矿",博士是"找矿"。只是对于博士来说,"研究"就不一样了,对于基础学科的科学来说,"研究"更多的是探索前沿基础理论,创新性地提出新原理,新概念,发现新的科学现象。技术博士学位。 在工程中,"研"是突破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复杂集成技术的创新研究。 对于工科博士而言,"研究"既针对复杂的工程问题,又体现了多学科的交叉融合,成为复合型的带头人。对于硕士研究生来说,一方面是为博士提供优质生源,一方面是培养颠覆性,创新性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是培养善于提问,善于思考的能力,为将来进入博士阶段做准备,或者是为进入科研工作打好基础


突出研究",密切关注课程科学研究改革,关闭"入口"和"出口


从"研究"入手,培养敢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东华理工大学邓巨志教授率领科技防洪博士小组,在江西九江芙蓉河内堤岸进行地球物理"CT",为防汛防汛提供控制依据。新华社记者李鑫/照片


教育周刊:让"研究"贯穿研究生培训的整个过程,我们需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杨斌:要突出"研究",就要狠抓研究生课程的质量。因为研究生有学位论文,人们心理上很容易对研究生课程放松,这说明研究生课程在班级设置,课间逻辑,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学生主动性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研究生课程在体系的完整性,平台课程的广泛性,内容的新颖性和深度性,教学方法对学生更大的参与性和贡献度,课程考核评价的全面性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有待挖掘学位(分)委员会应成立专门的课程工作小组,研究和改革研究生课程。 研究生教学改革应从项目出发,深入到课程层面,加以把握,直至研究生课程的整体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研究生课程,这才是"研"的基础。



王俊正:除了大力设计课程体系外,研究生科研培训也要从浅到深。如果学生很难上来,一个是没有地方可以开始,也很容易消除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北京理工大学的许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学生的科技竞赛,让学生独立组成小组,让不同学科、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相互学习、交流和讨论,不断深化,把所学到的原理和机制转化为榜样。通过参加比赛和获奖,人们的信心将更加坚定。课程与科研要统一,课程要支持科研,教师要从科研的角度进一步优化和提高课程。


郭郊:以新的第十四科,即跨学科学科为例,研究生培养过程可以突出交集。从课程体系的角度来看,应鼓励研究生选择跨学科、跨部门、跨学校的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应考虑到以下几个方面: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或研究生院承认跨系或跨校课程的学分;该部门为研究生选择课程留出一定的空间;导师对研究生选课计划,特别是培训课程以外的课程进行"检查"。地理位置相近、学科互补的学校可以实现离线联合培训;在线课程也可以通过预备期和大规模实践,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教育周刊":在"入口处"中,如何突出对"研究"的调查?在"出口"中,如何加强"研究"检查?


针对学历学位和专业学位的不同特点,赋予教师和专家组更多的选材主导权,在申请和复试中加强对学生兴趣和潜质的考察和评估,注重发掘富有创新思想和钻研精神的幼苗杨斌:要突出"研",就应该在人才选拔的入口处更有效地选材。这就需要导师和专家组在选对人上下更大功夫,需要高校设计更立体,更丰富的考核方式,还需要进一步改革招生政策,才能真正招到可"研"的人才。学术型要考核学术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挑战既有权威观点的信心,克服学术问题的欲望,经受住台架考验的韧劲,等等。 专业型要真正了解考生在学习和工作中所体现的专业素质和品格,以及在实践中创造性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他说:"有必要改革出口评估方法。学术学位评价标准只应突破五条,导师和国防委员会应围绕学生的创新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价,作为"研究"的保障;相反,不能将注意力转移到"学术期刊出版数量"上,这将对导师和研究生选题方向产生不利影响,研究生是否愿意做愚蠢的努力走长路。要认识到,转移注意力对教师和学生来说是一件好事,可以遏制坏消息,激活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更有效地发展自己,而不是在不适当的角色上浪费时间。


王君正:在"入口"上,选拔要注重体现科学性,公平性和公平性,考试要包括对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的考核,复试和面试非常重要,要加强。此外,适当扩大推荐免试生比例。 经过严格的程序和公示,可以对推荐免试的学生进行学业成绩,科研素质,志向等方面的考核筛选。 特别是对学科实力较强的综合性大学,要增加研究名额。还要加强过程考核,参加科技创新竞赛,对外交流访问等,可适当纳入考核内容,重视博士资格考试,论文中期考核等


至于如何转移出口通行证,许多学校都分别采用了博士学位和文凭颁发的方式。如果学位论文达不到水平,就会颁发文凭而不是学位证书;本科生可以采取授予硕士学位转移等措施。


郭郊: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学院2019年进行的"中国本科教学调查"显示,85%以上的大学生愿意学习,80%以上的大学生倾向于"双师型"高校,这意味着中国研究生入学考试的竞争更加激烈,高校需要从更多的申请者中选拔出高素质的学生。


研究能力调查"的重点是博士生招生制度的改革和博士生分流淘汰机制的改革。博士生培训可以适当提高直接博客的比重,一方面将高校本科阶段的"强基础计划"或"一流创新人才培养计划"联系起来,建立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直通式培训"。另一方面,要优化培训过程中的分流淘汰机制,如直接学生在学习后三年内不开题或通过资格考试等,都可以取得硕士学位。


实践"--"研究"与科学分类与评价体系的构建


教育周刊:在"研究"的实践中,不同类型的研究生是否有不同的培养途径?


杨斌:为了突出"研究",有必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专业学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这与研究生院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是不同的。近年来,虽然教育部明确规定专业学位论文可以采用研究报告、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管理方案等多种形式,但实际实施并不理想,对高校教育部门的认识也不一致。专业研究生应建立以专业能力为长期指导,以知识、能力、价值等综合指标为标准的专业学位质量评价体系。无论是哪一种类型,他们都不能把论文视为质量,这是对人才素质的广泛而错误的判断。

从“研”出发,培养勇于钻研的高层次人才

二是培养过程中,要加强导师招生管理,招生类型与导师自身能力相匹配,有的导师研究方向是理论基础,有的偏技术应用,如果导师具备两者的能力,就可以同时招生,专门化,但如果只有一种能力,就只能带来一种类型,否则就可能造成培养出的人才"四不像"此外,我们可以探索两类硕士的录取新机制,如"先招后分流"的方式,"入口"是硕士,然后通过学生兴趣等选拔方式来确定学习强项或排他性; 或者考试之后,有交叉,交流的渠道,比如通过相应的考核,根据个人的意愿,达到一定的条件,专业,学生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等等


郭郊:基于上述培训类型和学科的差异,研究生主要参与导师课题、撰写和发表学术论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特别是博士论坛)等活动。专业研究生的培养重点略有不同,理想状态是学术培训与实践相结合。这种结合可以嵌入到正式的课程体系中。对于特定学科(如医学、教育),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临床诊断、学校试用期、实地调查的重要性是不可替代的,即在实际情况下综合运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影响他人或产生社会效益。




责任编辑:萤莹香草钟
分享到:
0
【慎重声明】凡本站未注明来源为"中关村热线"的所有作品,均转载、编译或摘编自其它媒体,转载、编译或摘编的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关于我们| 免责声明| 投诉建议| 网站地图|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