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让急救资源浪费在"空运行"中。
最近,新华社新媒体记者从江苏省南京应急中心获悉,该中心当天共接到2120个求救电话,共发出521辆车,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124辆空车,32辆醉酒。据分析,南京救护车运行频繁,主要是因为患者或家属中途下车,或者现场没有病人,无法联系报警,以及虚惊、重复报警等。
救护车在每一个地方都是稀缺的,比救护车更稀缺的是船上的急救人员。救护车一再空载、浪费资源,病人无法呼叫或无法期待救护车,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已成为困扰院前急救的难题。
他说:"市民乘搭飞机跑步的理由各不相同。南京是一样的,其他地方也一样。由于不同的原因,应对措施也应有所不同。例如,对于多个恶意呼叫120、虚假报告遇险信息等,需要加强法律法规的约束力。不过,也要注意的是,虽然受罚者是恶意的来电者或骗子,但他们可能会令其他来电者担心,因为无论是恶意或准确的呼叫资料,都没有清晰的界限,有更多的惩罚,而缺乏医学基础知识的人,可能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不敢打120。因此,纪律必须小心运用,以确保不会有虚假的伤害。
覆盖胸口的人可能不仅是胃部的小问题,也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和其他重大问题;感到疼痛的人不一定是严重的,感觉良好的人不一定是轻微的,他们需要掌握疾病的基本知识,拨打120也是一项技术工作,健康素养低的人很容易犯错误。结果,救护车到达现场时,并没有见到病人,不是恶作剧,就是因为有关人士致电120,发现没有严重问题便离开。屡次报警也许不是恶意的,而是因为他不明白情况,使他的心情过于紧张。可以说,市民的健康素养不高,救护车频繁乘坐飞机是必然的代价。
因此,从长远看,降低救护车空载率的可靠途径是加强医学科普宣传,大幅度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使人们对疾病的轻重缓急作出基本判断。短期内,应在管理和技术层面采取综合举措。
在过去,院前急救主要是点状的,但现在注意的是急救网络的形成。许多城市依靠不同的医疗机构建立胸痛、中风等专科急救运输模式,方便快速动员就近的医疗机构投入急救和交通。南京计划在人口稠密地区建立更多的急救站,这是网格急救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如果能推广"15分钟急救圈"和其他分组模式,不仅可以让更多的病人自己进入急救机构或急救站,而且可以明显缩短救护车在路上的时间,从而减少空车造成的损失。
120次求救电话实行分级分级管理,也可以提高送车的准确性,降低通车率。北京在这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做法是呼救呼叫急救中心,调度员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度和分类,然后把装备精良的救护车送到最需要帮助的病人手中,进行较少的紧急或非紧急运输,调动普通资源,这样即使有资源浪费,损失也会很小。
减少救护车飞行率的方法有很多种。例如,如果能开发出更多高性能的可穿戴医疗设备,病人的一些身体指标就可以迅速传送到急救中心,让专业人员在急救系统中帮助呼叫者做出疾病判断、健康档案和医疗大数据,同时也有助于及时了解疾病和合理分配资源。在这方面,即使一项举措不能被期望有效,但各种措施加在一起,空气中急救资源的浪费也会越来越少。